贾方舟:八十年代油画创新与袁庆一的冥想空间,袁庆一

  

  看了袁庆一的展览,又看了画册,不由得回到了那个年代,我现在还特别清楚的记得,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《春天来了》的作品。展出的时候,我们刚刚在黄山开了一个油画研讨会,1985年的4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,全国的油画界的重要人物都参加了。那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研讨会,关于油画的创新问题。老一代画家和年轻一代画家都觉得观念更新非常重要。从黄山下来到了北京,看了美展(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)以后,我觉得我们在黄山上讨论的问题,在展览上已经实现了。我们在那儿讨论观念更新问题,这些年轻艺术家,已经用新观念在做作品,当时袁庆一的作品就给人这种感觉,再加上孟禄丁、张群,好几件作品印象都特别深。这些年轻人不存在观念更新,他们没有老观念,他们已经开始用新观念创作。我们把这个展览,看成85新潮的最早的展览,在这个展览出现的艺术家,包括袁庆一在内,他们的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看到《春天来了》这样的作品,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那个时代去。

  80年代后期,特别是89以后,在中国当代艺术遇到了一种挫折以后,相当一批艺术家跑到海外,出去的很多人再回到国内的时候,当初很引人注意的艺术家,现在都被遗忘了。袁庆一如果不回来做这个展览,也真不知道他在做什么,跟国内整个艺术的发展,有一些游离,这个是没有办法的,因为创作面对的是一种文化环境。他在80年代那种国内文化氛围的感召下,那样一种特殊的情绪和状态下画出来的作品,和他们现在离开这样的文化环境后做的作品是很不一样的。

  具体到袁庆一,离开80年代那种文化背景看他艺术自身的发展,一直到他的新作,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。他的自身艺术变化,还是在自己最早的出现的那两幅重要作品,《春天来了》和《烟灰缸》,这两个作品奠定了他的基本面貌,从后来的作品中可以看到,跟这个脉络是基本一致的,《春天来了》吗?是一个疑问句,画面所表现的是恰恰是一个疑问,实际上艺术家那种对当代生活的反思的状态,是这幅画的时代特征,他这种画是新观念下做出来的作品,这个空间没有生活气息,是一种精神层面,简化了所有和生活相关的那些细节,简化到一种冥想的空间。《烟灰缸》比《春天来了》来了还静,空间完全变成了一个超现实的空间。所以我觉得袁庆一的作品,在观念、方法上,是当时走在很前面的一个艺术家。他没有融入到所在文化氛围,还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当中,生活在一种自我的冥想中,那种体验,还都是非常内在化的、内心状态的体验,他的很多作品,构成了特点是背影或者侧面,回避了直接面对一个形象的表达。我从他的画里面感觉到某种苦闷、怀旧感伤的情调,画面挺感动人,整个的作品创作的氛围是很一致的。

  (根据5月22日“袁庆一春天来了”研讨会发言节选、整理。)

相关推荐

相关文章